close
打開工作第一道門 出處:Career職場情報誌
今年社會新鮮人求職,難度將比去年提高。原因是過去兩年,金融業靠現金卡創造出「假性繁榮」,也成為職缺最多的行業。但隨著現金卡泡沫破裂,銀行裁員風暴逐漸擴大,今年金融業招募新鮮人出現「急凍」現象,幾乎只有保險公司還能維持一定幅度的增員。不單是金融業,包括百貨公司、精品店、服飾業、KTV等服務業,也受到拖累。科技業的徵才規模,雖維持去年水準,但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畢竟不如「勞力密集」的服務業。
在求職大戰即將開打的此刻,我送給新鮮人兩個智慧錦囊:
1.做好情報蒐集的功課
去圖書館把最近一年的財經雜誌瀏覽一遍,粗略認識國內產業全貌,再依個人志趣,將搜尋範圍縮小到3~5個行業、約30家公司,再利用網路或報章雜誌的資料庫,進行更深入的搜尋後,直接到你挑選的公司網站登錄履歷。
根據我經常到大學演講的經驗,想應徵科技業卻不知「面板五虎」是誰、想應徵金融業卻不知14家金控為何的「求職白痴」,起碼佔新鮮人七成以上。如果連哪些公司可應徵都不知道,要如何投履歷呢?即使學歷條件再強、有再多工作機會等你,也是枉然!
做好情報蒐集的功課,才知道自己的機會所在。而且面試時,可向主考官展現你「有備而來」的企圖心,提高錄取勝算;更可避免「選錯公司入錯行」、以及換工作浪費的時間。
人力銀行的網路媒合,成為主要求職管道後,雖然找工作大為方便,副作用卻是造成許多「懶人求職者」,以為只要上網填個履歷,其他都不用費心,交給媒合機制就行了。其實,相對於從人力銀行收到的履歷,許多企業會優先錄用參加該公司的徵才活動、或是主動到該公司網站登錄履歷的新鮮人;因為主動前來應徵,代表你對這家公司有瞭解、有認同,適任性與穩定性較佳。想進好公司,就自己蒐集情報、直接寄履歷,不必假手於人力銀行。
2.別斤斤計較起薪
在網路討論區中,新鮮人最愛打聽的,就是某家公司起薪多少?而在跟朋友聊天或同學會的場合,話題也圍繞在各家公司的薪水,「人比人氣死人」,不滿情緒油然而生。愛計較薪水,可說是社會新鮮人的通病。
要知道,各家公司的起薪雖然高低有別,其實不過是千把塊錢的微小差異。但是你進職場3年後,同儕的薪資差距很快就拉大到幾萬元。等到工作滿5年後,你的同學中很可能有3%的人,年薪超過100萬元,另外有30%的人,年薪卻不到40萬元。看待薪水,要抱持「看長不看短,看大不看小」的態度,別去計較起薪的微小差異,而是從長遠眼光,看這份工作未來能為你的身價「加值」多少。
哪些工作能幫你「加值」,即使起薪不高也在所不惜?
◆主管與同事都很優秀,而且肯對新人傾囊相授,你能從這些「職場良師」身上,得到專業技能的指導、工作經驗的傳授。
◆能接觸到有潛力的新技術、前景看好的新市場。
◆升遷暢通,職級與敘薪能很快向上調整。
◆有機會外派到國外、或者跨部門輪調,擴大視野與歷練。
◆公司具有知名度與口碑,能為個人履歷增添光環。
◆能利用這份工作,累積作品與成果,做為進軍大舞台的跳板。
老闆付錢讓你學經驗
記得我剛踏進媒體業時,老闆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新鮮人別跟我談薪水!你們來這裡學習工作經驗,我沒收學費就不錯了,反而要付薪水給你們,有什麼不知足的?」當時同事們對這種充滿「資本家傲慢」的論調都很感冒。直到我當主管後,才有不一樣的體會。
的確,對企業來說,雇用新鮮人並不划算。因為,沒有1~2年工作經驗,是談不上生產力的,通常新手的業績貢獻度,根本不抵其薪資成本。好不容易把新手培養為熟手,若羽翼豐滿就想跳槽,企業先前的人力投資等於泡湯。也難怪,許多企業寧找有經驗者,撿現成的人才,也不願當冤大頭,雇用新鮮人從零開始教起,到頭來成為同業的「人才訓練所」。
所以,新鮮人對於企業願意雇用你,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把它當成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從前職場所需要的專業技能,80%都是在學校培養;但在技術十倍速演進的今天,學校教育已經趕不上腳步,80%的專業技能都要到職場學習。不論你有多高學歷、或是名校出身,進職場同樣是一張白紙,要從頭開始學起。你應該跟老闆計較的,絕不是一、兩千元的起薪,而是在這裡能學到什麼本領?
「學習力」比「學歷」重要
最後送給大家三點叮嚀:
1.職場學習最重要的師傅,是你的主管與資深同事,而不見得是公司的教育訓練制度,所以「挑主管」有時比「挑公司」更重要。
2.職場無處不是學習的機會,別排斥那些瑣碎的工作,因為在不起眼的細節中,往往蘊含最精深的學問。
3.從前學歷好壞,可能在職場影響你10年;現在頂多影響你3年。就算學歷不佳也不要氣餒,因為進職場才是學習的開始。
今年社會新鮮人求職,難度將比去年提高。原因是過去兩年,金融業靠現金卡創造出「假性繁榮」,也成為職缺最多的行業。但隨著現金卡泡沫破裂,銀行裁員風暴逐漸擴大,今年金融業招募新鮮人出現「急凍」現象,幾乎只有保險公司還能維持一定幅度的增員。不單是金融業,包括百貨公司、精品店、服飾業、KTV等服務業,也受到拖累。科技業的徵才規模,雖維持去年水準,但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畢竟不如「勞力密集」的服務業。
在求職大戰即將開打的此刻,我送給新鮮人兩個智慧錦囊:
1.做好情報蒐集的功課
去圖書館把最近一年的財經雜誌瀏覽一遍,粗略認識國內產業全貌,再依個人志趣,將搜尋範圍縮小到3~5個行業、約30家公司,再利用網路或報章雜誌的資料庫,進行更深入的搜尋後,直接到你挑選的公司網站登錄履歷。
根據我經常到大學演講的經驗,想應徵科技業卻不知「面板五虎」是誰、想應徵金融業卻不知14家金控為何的「求職白痴」,起碼佔新鮮人七成以上。如果連哪些公司可應徵都不知道,要如何投履歷呢?即使學歷條件再強、有再多工作機會等你,也是枉然!
做好情報蒐集的功課,才知道自己的機會所在。而且面試時,可向主考官展現你「有備而來」的企圖心,提高錄取勝算;更可避免「選錯公司入錯行」、以及換工作浪費的時間。
人力銀行的網路媒合,成為主要求職管道後,雖然找工作大為方便,副作用卻是造成許多「懶人求職者」,以為只要上網填個履歷,其他都不用費心,交給媒合機制就行了。其實,相對於從人力銀行收到的履歷,許多企業會優先錄用參加該公司的徵才活動、或是主動到該公司網站登錄履歷的新鮮人;因為主動前來應徵,代表你對這家公司有瞭解、有認同,適任性與穩定性較佳。想進好公司,就自己蒐集情報、直接寄履歷,不必假手於人力銀行。
2.別斤斤計較起薪
在網路討論區中,新鮮人最愛打聽的,就是某家公司起薪多少?而在跟朋友聊天或同學會的場合,話題也圍繞在各家公司的薪水,「人比人氣死人」,不滿情緒油然而生。愛計較薪水,可說是社會新鮮人的通病。
要知道,各家公司的起薪雖然高低有別,其實不過是千把塊錢的微小差異。但是你進職場3年後,同儕的薪資差距很快就拉大到幾萬元。等到工作滿5年後,你的同學中很可能有3%的人,年薪超過100萬元,另外有30%的人,年薪卻不到40萬元。看待薪水,要抱持「看長不看短,看大不看小」的態度,別去計較起薪的微小差異,而是從長遠眼光,看這份工作未來能為你的身價「加值」多少。
哪些工作能幫你「加值」,即使起薪不高也在所不惜?
◆主管與同事都很優秀,而且肯對新人傾囊相授,你能從這些「職場良師」身上,得到專業技能的指導、工作經驗的傳授。
◆能接觸到有潛力的新技術、前景看好的新市場。
◆升遷暢通,職級與敘薪能很快向上調整。
◆有機會外派到國外、或者跨部門輪調,擴大視野與歷練。
◆公司具有知名度與口碑,能為個人履歷增添光環。
◆能利用這份工作,累積作品與成果,做為進軍大舞台的跳板。
老闆付錢讓你學經驗
記得我剛踏進媒體業時,老闆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新鮮人別跟我談薪水!你們來這裡學習工作經驗,我沒收學費就不錯了,反而要付薪水給你們,有什麼不知足的?」當時同事們對這種充滿「資本家傲慢」的論調都很感冒。直到我當主管後,才有不一樣的體會。
的確,對企業來說,雇用新鮮人並不划算。因為,沒有1~2年工作經驗,是談不上生產力的,通常新手的業績貢獻度,根本不抵其薪資成本。好不容易把新手培養為熟手,若羽翼豐滿就想跳槽,企業先前的人力投資等於泡湯。也難怪,許多企業寧找有經驗者,撿現成的人才,也不願當冤大頭,雇用新鮮人從零開始教起,到頭來成為同業的「人才訓練所」。
所以,新鮮人對於企業願意雇用你,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把它當成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從前職場所需要的專業技能,80%都是在學校培養;但在技術十倍速演進的今天,學校教育已經趕不上腳步,80%的專業技能都要到職場學習。不論你有多高學歷、或是名校出身,進職場同樣是一張白紙,要從頭開始學起。你應該跟老闆計較的,絕不是一、兩千元的起薪,而是在這裡能學到什麼本領?
「學習力」比「學歷」重要
最後送給大家三點叮嚀:
1.職場學習最重要的師傅,是你的主管與資深同事,而不見得是公司的教育訓練制度,所以「挑主管」有時比「挑公司」更重要。
2.職場無處不是學習的機會,別排斥那些瑣碎的工作,因為在不起眼的細節中,往往蘊含最精深的學問。
3.從前學歷好壞,可能在職場影響你10年;現在頂多影響你3年。就算學歷不佳也不要氣餒,因為進職場才是學習的開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