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會上有那麼多的卡奴以及我們從希爾頓那兩個寶貝女兒脫線的演出來看,無怪乎比爾蓋茲與郭台銘等富豪會捐出絕大部份的財產作公益!
這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
我們自己是否感染了affluenza?!
我們如何教化下一代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避免染上affluenza的病毒?!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1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005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
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 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一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 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
2004年,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權威地位的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出版了一本新書《About Children》(關於孩子),作者群以敏銳的觀察,探討了46個將在21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關鍵議題。其中第一個,也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410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1/5是由20至29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1,478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其中,連國安局局長薛石民的大兒子,都因「刷卡搶付錢」成為卡奴一族。事情曝光後,薛石民對媒體無奈表示,他已替兒子償還債務,並訓令兒子,日後不准再用信用卡。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青少年的消費金額,去年總計飆到1,750億美元。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研究生于敬觀察同儕對於物質的態度,也做了生動的描述:
「消費、消費、再消費,在不停的消費之前,要發揮讀高中時,背《三民主義》的精神:倫敦市郊外哪裡有outlet(編按:消化過季名牌存貨的暢貨中心)?怎麼分辨Burberry圍巾上格子夠不夠小?Polo衫上打馬球的馬腳要怎麼彎?剪牌要怎麼剪才是工廠瑕疵品?標籤上編號的字體多大才是真品?」
上海銀行委託蓋洛普公司調查,以台灣北、中、南三大都會區10至25歲的年輕人為對象,發現近六成年輕人,每月把一半以上的零用錢用在購物、唱KTV及看電影等娛樂場所。沒花掉的錢,45.85%的年輕人,為了進一步購買高單價的精品而「暫時儲蓄」。
物質越多、快樂越少供給過度,反導致不容易滿足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有多少《關於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症狀:狂熱的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許多人都以為物質供給越多,人將越滿足。事實上,根據耶魯大學羅伯.連恩(Robert E. Lane)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喪失」研究中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缺乏時更為失落。用羅伯.連恩的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小孩,反而可能是「滿足感被剝奪」的一代。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較易出現物質濫用、焦慮、抑鬱等問題。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兩成的人放棄了工作,他們大多數一事無成,整天耽溺於吃喝玩樂,直到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博士、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助理教授范佩貞分析:人因為有需求,才願意努力。但「富裕的小孩,前面沒有需求,後面也不必承擔因為不做而遭致的懲罰性後果(如飢餓),他怎麼會有drive(動力)?」
她指出,科技發達後,只要沒有戰爭,人一定是越來越富裕。「但是人類在精神方面沒有配合,會有很大的不平衡,最後反而失去人生目標。」
現代的父母,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經不再是如何讓他們過更好一點的生活,而是怎樣讓他們能夠經歷「少一點的富裕」。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 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320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12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富人增加更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2005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2004年時,擁有1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淨資產個人」較前一年增加60萬人,達到830萬人。其中香港、新加坡的富人成長率都達兩位數,台灣雖然只成長6.4%(55,400人),但還是超過當年的經濟成長率5.71%。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 &nbs
留言列表